她的 15 岁,整个世界都是电视剧
她的 15 岁,整个世界都是电视剧:Z世代青少年的媒介依赖与情感代偿

在短视频与流媒体平台占据用户时间的今天,一个15岁女孩的日常生活可能被拆解成无数个片段:上学、刷题、刷剧、追星、发弹幕、写同人文……电视剧成为她与世界对话的窗口,而现实生活反而像一场需要应付的“客串演出”。这种“以剧为生”的现象,不仅折射出Z世代青少年的媒介依赖症,更揭示了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成长中的情感代偿需求。
媒介渗透:当电视剧成为“平行世界”
“每天必须看3集以上的剧,不然就觉得今天白过了。”15岁的小雨(化名)这样描述自己的日常。对她而言,电视剧是比教科书更生动的“人生指南”——从校园恋爱到职场生存,从古装权谋到科幻冒险,剧集以碎片化的叙事填补了她对现实世界的想象空白。
数据显示,中国青少年日均观看网络视频时长超过2.5小时,其中电视剧、综艺、动漫是主要消费内容。这种高强度的媒介接触背后,是青少年对“沉浸式体验”的天然需求。电视剧提供的连续剧情、角色代入感和弹幕互动,构建了一个脱离现实的“平行世界”。在这里,他们可以暂时逃离学业压力或家庭矛盾,通过虚拟社交(如弹幕讨论、同人创作)获得归属感。
情感代偿:追剧背后的心理机制
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电视剧?心理学家认为,这与青春期特有的情感代偿需求密切相关。
1. 逃避现实压力
在升学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许多青少年面临家庭期待与自我价值的冲突。电视剧中的主角往往拥有“开挂人生”或“逆袭剧本”,这种叙事恰好为现实中的挫败感提供心理补偿。例如,校园剧中“学渣变学霸”的桥段,能让观众短暂代入“成功者”角色,缓解对成绩的焦虑。
2. 填补社交缺失
独生子女政策与城市原子化生活加剧了青少年的孤独感。电视剧中的虚拟社群(如粉丝群、同好圈)成为替代性社交空间。一位初中生坦言:“和同学聊剧时,我能感觉到自己被关注。如果没看过热门剧,就像被踢出了朋友圈。”
3. 探索身份认同
青春期是自我认知的关键阶段,而电视剧中多元的角色设定(如跨性别者、抑郁症患者、非主流职业者)为青少年提供了身份探索的“试验场”。通过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、穿搭或价值观,他们尝试构建独特的个人标签。
媒介依赖的隐性风险
尽管电视剧为青少年提供了情感出口,但过度依赖可能引发多重问题:
- 认知窄化:算法推荐机制容易让用户陷入“信息茧房”,导致价值观单一化。例如,部分青春剧过度美化“霸道总裁”“校园暴力”等情节,可能误导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理解。
- 时间侵占:追剧的“成瘾性”特征(如自动播放、悬念剪辑)可能导致时间管理失控。某高中班主任发现,班上成绩下滑的学生中,70%承认熬夜追剧。
- 现实感弱化:长期沉浸在虚构剧情中,可能削弱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。有家长反映,孩子对剧中角色的喜怒哀乐如数家珍,却对家人的情绪变化漠不关心。
破局路径:从“堵”到“疏”的媒介素养教育
面对青少年的“剧瘾”,传统的禁止措施往往适得其反打开双腿扒开夹生姜惩罚双男。更有效的策略是将其转化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契机:
1. 家庭场景:建立“共同观看”机制
家长可选择性参与孩子的追剧活动,借此展开深度对话。例如,讨论隐秘的角落时,可以引导孩子思考:“朱朝阳的黑化是必然的吗?如果你是主角,会怎么选择?”
2. 学校课堂:开发批判性思维课程
将热门剧集引入课堂,通过分析剧情逻辑、历史背景或价值观导向,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能力。例如,对比甄嬛传与真实清代后宫制度的差异,探讨影视剧的虚构边界。
3. 平台责任:优化青少年模式
视频平台需跳出简单的“限时锁屏”功能,开发更具建设性的内容分级体系。例如,为剧集添加“成长启示”“历史知识”等标签,并推荐配套的书籍、纪录片资源。
剧里剧外:寻找平衡点的可能性
电视剧并非洪水猛兽。对15岁的少女而言,屏幕中的故事既是逃避现实的“避风港”,也是理解世界的“万花筒”。关键在于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——让他们既能享受虚构叙事的魅力,又不丧失对真实生活的掌控力。
当小雨在弹幕里写下“希望我也能像女主一样勇敢”时,或许这正是媒介与成长对话的起点:用虚构的故事浇灌现实的勇气,在剧集之外,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剧本。